学生学习责任意识的培养方法

发布时间:2020-12-31 阅读:15182 文章来源:九游娱乐

近年来,有效教学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和教育界极为关注的话题,尽管争论不断,但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观点上基本达成了一致。尽管我们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作为引领思想,有效教学研究却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希望通过教师的改变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始终将学生置于相对被动的地位,未能真正解决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我们看到现实中有的学生为自己是在“为某某学习”而感到苦闷;有的学生将学习作为负担,玩小聪明尽量去偷懒;有的学生高中看似优秀,一进入大学便变得迷茫散漫……不是教师教得不好,而是学生始终没有将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国内的有效教学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200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有效教学逐渐成了研究热点。但已有的研究关注点多集中于教师“有效教导”,而忽视了学生的“有效学习”;在学生学习方面,重视学习方法的训练而忽视了学习责任的养成。主要表现在重“教研”轻“学研”;重“方法”,轻“责任”。

总的来看,有效学习的研究多集中在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上。这些研究虽然能解决学生“会学”的问题,但不能解决“想学”的问题。有效教学的研究,还应重点关注学习责任意识的培养问题。可截至目前,在“中国知网”搜索“篇名”中含“有效教学”的文章共16 029篇,其中,“全文”包含“学习责任”一词的仅89篇。在这89篇文章中,有87篇对“学习责任”只是一笔带过,词频在文中仅出现1~2次,多为口号性的呼吁或建议,希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有两篇文章详细谈到了教师责任与学生责任,如《“有效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责任》在学生学习责任的对立面上提出了教师的责任,《责任担当:有效教学的实现前提》一文是唯一一篇主要论述学生学习责任的文章,详细论述了学生学习责任对于有效教学及其自身成人、成才的意义。但是,该文只是从理论层面上讲了学习责任的重要性,并没有具体论述学习责任意识的形成及培养。学习责任意识在当前有效教学研究中虽存在空缺,却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和实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本文将从有效教学的内涵出发,对其进行深入讨论。

责任意识,又称责任心或责任感,《现代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自觉做好分内事的心情”。谭小宏、秦启文将其理解为“对自我应付责任的自觉意识与积极履行的行为倾向”。叶浩生、杨文登认为责任意识包括两部分:责任认知与责任情感,前者是对责任客观方面的认知,后者是对责任的客观方面的主观认同及情感体验。在这些定义中,都肯定了责任意识的“自觉性”,而这种自觉性源自于对分内之事的内心认同和内化。在此,笔者将“责任意识”定义为:行为主体对履行自己应承担责任的一种紧迫感以及积极履行职责的行为倾向。学习责任意识是指学生对自己作为“学生”所应履行的职责有清楚的认识,具有自觉做好分内之事的意识、承担学生责任的紧迫感和积极履行学生职责的行为倾向。

学习责任意识是影响有效教学的内因。教师态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学生自身情况等都会影响到有效教学,其中,教师与教学影响都属于外因,而学生本身才是影响有效教学的内因,而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生作用,因此学生自身才是教学是否有效的决定性因素。学习并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的建构并不是简单由外在信息决定的,而是由学生主动选择和加工外在信息,并通过新旧知识与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所以,学习永远是学习者自己的事,学习者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教师可以指导、引领、促进、帮助、组织学生学习,但他们无法代替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只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是依赖于学生的学而存在的。如果学生本身不想学习,教师教得再好也难以达成有效教学。反之,如果学生是积极主动的,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责任,,教师的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的手段,教师教学技能、教学模式的改变也会为学生的学习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学生自身的一切因素都构成有效教学的内因(如学习能力、已有知识基础等),其中学习责任意识是基础性的内因。

学习责任意识对学习主动性有长远影响。有效教学的本质是促进有效学习,关键是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因素很多,一是外部因素,包括教师指导、学习材料、教学组织、教学评价、学习环境等;二是内部因素,如学生已有的能力与基础等。相对于其他所有因素,学习责任意识对学习主动性的影响更持久。

学习材料、教学组织形式、学习评价等外部因素对学生主动性的影响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一是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本身的兴趣;二是利用学生对于外部奖励的渴望;三是促进学生产生学习的成就感。这三种方式对于学习主动性的影响在持久性、深刻性上并不突出。外部因素复杂多变,一旦其发生变化,就可能导致低效学习甚至是无效学习。如许多学生原本学习成绩非常好,但任课教师一换,成绩便直线下降,原因就在于此。学习能力、已有基础等内部因素虽然属于影响有效学习的内因,对有效学习具有直接的影响,但它们属于方法性、前提性的东西;如果学生不想学习,它们亦不起作用。学习责任意识属于内因中的动力系统,在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上更加持久。一旦学生形成了学习责任意识,就能够排除一切困难与干扰,付出巨大的意志努力,力争完满地完成学习任务。总之,当学生能够主动地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时,就表现出更加持久、更加坚定的学习主动性。

学习责任意识能使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叶圣陶先生讲,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有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学习的能力,学会自我规划与自我管理,以便在未来的道路上成人、成才。但如今许多学生只有在教师的严格监督和推动下才能勉强学习,学生辛苦,教师更辛苦。许多高中生看似优秀,但一到大学失去监督后却变得迷茫散漫、浑浑噩噩。这是有效教学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难题。

 

 

 

学习责任意识的培养将成为该难题的突破点。学习责任意识就像无形的、内隐于学生心中的“教师”,能让学生管制自己的学习行为,调整学习策略,做出恰当的学习规划,并做出负责的学习行为。学习责任意识是一种存于内心的约束力,让学生明白自己现在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并进行自我规划与管理,即使外界环境发生变化仍能不迷失方向,不断前进。

学习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科学的理论依据与可操作性的方法策略,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学习责任意识的形成阶段,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策略,逐渐过渡,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


撰文:夏选沫 于晓雄

图片:无

审核:丁劲松

上传:于晓雄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教育园区教育南路6号
电话:0816-8073777(招生处)8073813(办公室)

中国·四川·绵阳

学校微信二维码

官网手机二维码

抖音二维码

Copyright © 2020 九游娱乐 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08809号
成都网站建设:今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