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中两极的困境与意义

发布时间:2021-04-28 阅读:14525 文章来源:九游娱乐

我们甚至不是处在十字路口,十字路口之所以是十字路口,是因为那里已有道路。现在我们知道我们在造路——这是唯一能够存在的道路——我们只有通过行走才能做到这一点。

——齐格蒙·鲍曼

在学校管理中,我们经常会陷入到两难之中:当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长、上级与下级之间存在价值冲突时,是教师第一还是学生第一?是服从上级还是遵从下级?当目的与手段、动机与结果、程序与实质、合情合理合法等层面出现价值两难时,是强调目的与动机,还是重视过程与结果?是更多地关注合理性,合情性,还是合法性?当教育的均衡与发展、公平与效率发生矛盾时,是更关注均衡与公平,还是更多关注效率与发展?当学校管理中自由与纪律、统一与个性需要价值选择时,是更多地考虑学校的法纪和统一性,还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由与权力?等等。面对两难选择,我们往往会陷入价值迷思与困境之中,顾此失彼,难以两全。

引入更高层次的价值和意义。从哲学上说,两极的存在是有意义的,“悖论的两极与电池的两极相似: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它们就会产生生活的能量;把它们分离,电流就会停止流动。”在一定的情况下,“发现真理不是靠非此即彼地割裂世界,而是靠既此既彼地拥抱世界;在一定的情况下,真理是表面对立事物的似非而是的联系。如果我们想认识那一真理,我们必须学会把对立事物作为整体来接受。” 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博尔(Bohr,N)提出的一个基本原理:“与真命题相反的是假命题,但是与一个深刻真理相对立的,可能是另一个深刻的真理。”

当我们全面地而不是分离地看待事物,两难问题就已经被包容其中,关键是需要将许多单一的局部评价整合为整体的评价。“分离地认识世界,跟远距离地认识世界一样,都曾经给我们以巨大的力量。……但也给了我们一个支离破碎的现实观,摧毁了生活的完整和奇妙。”分离地看待世界容易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这是决策中最为常见的陷阱,“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思维方式就像地球重力一样,它以一种无处不在的力量,总是企图强迫我们掉入它的陷阱,阻碍我们寻找其他可替代的方法。”

我们不能超越二分法的根本原因是站位可能不够高。低维度的对立,在更高的维度上可能是同一事物的两面。比如在四维时空观中,时间和空间是一回事,可以相互转换。所以当我们被拉向两极并感受到紧张时,那种张力并不是要固执地把我们撕裂,而是要使我们的心胸更开阔。当我们引入一种更高层次的价值与意义时,对立的双方就已经被包容和超越。

比如,教师第一还是学生第一?当我们引入以人为本,以师生为本的概念时,就超越了二者的对立;是遵循上级要求还是回应下级诉求?当我们以学生利益来审视时,也就不再是困境,而是转化为对立统一的两端;是重视自由还是重视纪律?舒马赫(Schumacher,E,F.)的经典名著《小即是美》中的一段话给了我们答案:“怎么能够使教育的纪律和自由的要求调和呢?实际上,有无数的母亲和教师都在做着这个工作,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写出一个解决办法来。他们的做法是这样的:带入一种更高层次的、超越了对立的力量——即爱的力量……如此,有分歧的问题促使我们自己努力提升到高于我们自己的层次;它们既要求又激发来自更高境界的力量,从而就给我们的生活中带来了爱、美、善、真。就是因为有这些更高层次的力量,对立的事物才能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得以调和。”

引入更高层次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更大的视界,来审视和超越两难困境。教育本身是一个张力的存在:平等与效率、个性与统一、自由与自律、解放与约束、对话与独白、科学与人文、应然与实然、教育之道与教育之术等等,这种张力构成教育的两歧性,也蕴涵着教育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千百年来,正是在教育张力的两端之间,无数教育先哲,从中寻找教育的支点,也因而形成教育史上多样的教育思潮与教育实验。

寻求价值两极之间的平衡。对于学校管理中的两难,任何偏向一端的做法都可能矫枉过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法则是东方智慧,即寻求事物之间的平衡。中庸法则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折中,不是骑墙,而是中和,所谓“执两而用中”,是“度”的智慧,是站在事物的两极,用实践智慧去寻求事物两端的平衡点。不为拘泥,不为偏激,追求的是适度、适当。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切决策都是折中的问题。” 执两而用中,其实并不是寻求中点,而是寻找最佳的“度”。亚里士多德也曾经谈到中庸法则,他认为,“万事都要取中庸之法”,即寻找两个极端之间的“居中之道”,也就是说,超过了一定的度,好的效果会减弱,而坏的效果会加大。英文中的“利益”一词来自拉丁语inter esse, 意为“居中,处于两个人或两个群体之间。这也说明利益之道是中庸之道。

比如,公平与效率,偏重于任何一端都可能是失当的,“在平等中注入一些合理性,在效率中注入一些人道。” 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才是恰当的选择。比如理想与现实,也即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也不可执于一端。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非常理想,特别现实。一味地在云端跳舞,则可能不接地气,久而至于空想;一味地被裹胁在世俗的滚滚红尘中,则可能失去价值引领和追求,容易堕入平庸之恶。只有将理想与现实、利益与价值结合起来,才是合理与正当的。始终追寻教育理想的价值引领,才不至于在功利与浮躁、短视和偏见之中,迷失方向,失去追求。同时应当脚踏实地,面对现实,关注当下,聚焦问题,并从中寻找实践智慧,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比如学校管理中的情、理、法的冲突,本质上涉及的是学校管理中的科学、民主与道德的关系。这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各有内在的追求,也有不同的偏失,三者之间也并不必然一致,但三者之间的异质取向恰好构成了互补的可能,其间充满的张力也正是其活力的本源,其冲突与融合的过程有可能消解各自的偏失,保存各自的价值,形成更高层次的综合价值取向。

学校管理中的合法性追求,涉及的是管理的民主性,关注程序与机制、利益与平等、妥协与博弈、多数与少数;合理性追求,涉及的是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关注效率与效益、速度与质量、规律与技术、方法与手段;合情性涉及的则是学校管理中的伦理性,关注学校管理的人文性、公平感和可接受性。这三者的内在融合机制其实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程序与实质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使学校管理在有效性、合法性、合理性、合情性追求上达成新的一致性。

平衡是一种“度”的智慧,凡事过犹不及,任何事物超出了两端的度,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中庸不是无原则的调和,也不是中间派和骑墙者,而是一种全面的思维方式,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执两而用中。相反,任何走极端的思维方式,必然流于偏执、狭隘,最后是自我禁锢,走向死胡同。因此能兼顾两极,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也是一种思维品质,更是一种包容、开阔、全面的胸襟和素养。


撰文:于晓雄 夏选沫

图片:无

审核:丁劲松 胡平

上传:夏选沫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教育园区教育南路6号
电话:0816-8073777(招生处)8073813(办公室)

中国·四川·绵阳

学校微信二维码

官网手机二维码

抖音二维码

Copyright © 2020 九游娱乐 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08809号
成都网站建设:今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