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1.荒漠化
⑴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 地区的土地退化。
⑵表现: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我国西北地区最为突出。
⑶原因:自然因素:①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
②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
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人为因素: 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
②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2.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⑴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⑵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
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高考考向】
主要考查荒漠化的形成分析和防护
主要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考查形式:选择题、综合题、属于中档题型
【习题】
1. 下图为“我国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发展地区分布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荒漠化发展地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 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发展地区主要分布在
①盆地边缘地区 ②河流上游地区
③盆地中央 ④绿洲地区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 近几十年来,该地区荒漠化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
A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C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D .大量开采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破坏植被
【答案】D C
总结:环境保护为高考必考范围,荒漠化的形成分析和防治也是期末考试的必考知识点。题型多为选择题,也可有解答题,属中档题型,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讲解过程对于培训学生思维能力有全面的系统的培训。重在考查学生对于荒漠化的分布、形成、防治的综合思维能力,对学生地理素养要求高。平常教学中要加强地理事物形成过程的解析,注重建立人地协调观,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地理素养积累不够,不能根据图中信息进行思维转换,对地理环境整体性思维能力不高,脑中没有正确的构图,需要加强读图析图能力要提高,多变的试题可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建议变式练习】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景泰川位于甘肃省中部,为河西走廊东端门户。昔日景泰川“水在低处流,人在川上愁,风沙不断头,十种九不收”。直到20世纪70年代,建成了被誉为“中华之最”的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通过提水、输水和分水,使景泰川由荒滩、沙丘变成沃野、绿洲,彻底改变了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但是,由于长期不合理的灌溉,20世纪90年代,景泰川灌区大量耕地被迫弃耕。21世纪以来,经过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不懈努力,大部分弃耕地得以复种。下图示意景泰川位置。
(1)分析昔日景泰川“十种九不收”的原因。
(2)说明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带来的生态效益。
(3)分析20世纪90年代景泰川大量耕地被迫弃耕的原因,并说明耕地得以复种所采取的有效措施。
【答案】
(1)景泰川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少,蒸发强烈,气候干旱;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风沙活动频繁;水资源缺乏,且地势较高,难以引黄河水灌溉。因此昔日景泰川“十种九不收”。
(2)减少风沙灾害,有效地阻止了沙漠南侵;年降水量增加,相对湿度增大,景泰川灌区气候得到改善。
(3)不合理的灌溉(大水漫灌)抬高地下水位,当地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导致严重的土地盐碱化。工程措施:开挖排碱渠(排水沟),将盐碱水排出。生物措施:种植枸杞等耐盐碱的作物。
撰文:王爱琼 杨佳顺
图片:无
审核:丁劲松
上传:杨佳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