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果没有爱,就像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佑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很多刚毕业的老师都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对学生很有爱。有同学做错题就单独辅导,有同学感冒了就去关心一下,常和学生开玩笑,与学生走得很近。于是当有与老师关系好的学生不守纪律,也不忍心惩罚,只是责备两句。殊不知,一味的慈爱,时间长了,会让学生感到老师软弱无能,管理不严,以至失去自我约束,甚至行动随便,纪律涣散。学生觉得你好欺负,就会骑到你的头上,不认真完成作业,不认真听课,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可等他们长大后所学无几,一事无成,贻误大好时光,则会由爱生恨,遗憾终生。
所以爱学生并非无原则的溺爱、包容学生,对学生的教育要有原则,面对大是大非的问题,老师一定要严,一定要让学生认清自己的错误,这样才能改正错误,健康茁壮的成长。
对于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是传道授业。那么就需要给学生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纪律要严明公正。上课要保证安静,可以适当调整课堂的活跃气氛,而晚自习就应该保持安静。曾有老师做过这样的调查,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和学生成绩进行对比,发现一个规律,如果一个学生自始至终都是自己独立完成作业,那么即使刚开始时他的成绩不理想,但经过一段时间他的成绩就会逐步上升,最终成绩优异。如果一个学生老是与同学讨论,或者一遇到问题就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又或者是借同学的作业本看看然后再自己做一遍,这样的学生成绩是走下坡路的。而另一种情况是完全抄别人的作业,成绩不理想是必然的。因此,晚自习的纪律要保证,不能让学生私下里讨论,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当然严也要有度,不能对“严”曲解、误用。有些老师对“严”曲解了,在他们那里,“严”演变为体罚和变相体罚。动机虽好,但严而无格,爱必然荡然无存,不再是“严是爱”的范畴,而转变为 “严为害”,学生的自尊、人格、上进心被“严”的霜风冷雨击碎。心灵受到创伤,心理被压抑,久而久之就形成视“师”如仇的逆反心态。这种“严”,于人无益,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隐性杀手。而真正的严应该是:
(1)严而不厉。任何时候对学生严格都是正当必要的。反之对学生放任不管,就是对学生不负责任。但严格不是严厉。严厉就是态度强硬,专横,会使学生产生惧怕、退缩心理。久之,学生自卑、神经质、对学习产生厌烦……等不良心理都会滋生。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严格,而不是严厉。
(2)严而有格。“格”就是范围、分寸。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严但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严要有分寸。同样的错误——作业未做,一惯表现好的学生一般有其客观原因,而普通学生就很难说了。教师对待这样的学生,就不能简单、草率批语完事,而要采用不同方法去严格要求学生,这就是格。
总之,教师要把握好爱的张和度,并将其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才会使学生觉得老师慈而可信,严而可亲,才会收到公生明,敬生威的效果。
撰文:贾娟 杨佳顺
图片:无
审核:丁劲松
上传:杨佳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