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12-22 阅读:15390 文章来源:教导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越来越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和手段。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独立去思考问题,具有较强的探究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对整个教学过程都将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及意义

案例:商业活动是人类地域联系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在区位理论学习中, 教材选取了“西安市主要商业街”和“沈大高速公路边上的服装市场”两个案例,这两个案例对于特定地域的学生有比较好的亲近感,容易联系和理解,但是对于绵阳市的学生来说却空洞无趣,与生活相距甚远。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商业中心区位选择的原则,提问: “绵阳市的商业中心在哪里?”学生的答案集中在两三个地点:“建国门”、“凯德广场”“花园市场”。进一步问:为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人多,市场广,路多,交通便利”。为了让学生能有深刻的理解,布置一个开放性的作业: 周末你喜去哪里玩?为什么?

多数学生选择建国门,答案涉及区位选择的多个因素: 市场( 学生通常以人口密度大、人多等词语来描述)、交通( 有的学生答出了公交车的班次)、配套设施( 学生尤其提到KTV以及肯德基等快餐店)。通过这个案例,发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很强,他们基本上能把课本上的理论应用到案例分析中。同时,他们也能从生活案例中发现新的现象,并能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说出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比如有的学生分析得很深刻,思维很全面,他们还能对比到商品质量、数量、品种等,这些都与城市等级、中心地理论的知识有关,在必修教材中没有提到,但是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了这一现象,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体现。该案例的实施,不仅达到了教学的三维目标,更是充分体现出它在教学中的实践意义,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

    二、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案例的选择必须具有时代性、典型性、教学性,对地理教师本身的素质要求高,而且多数人认为案例教学单纯只是一种教学方式,造成案例来源渠道单一,主要来自教材、公开发行的书籍和资料,自己动手编写的难度很大,与乡土地理联系较少。因此,案例教学法在地理学科中还没有得到广泛运用。
    2. 案例教学必须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而大部分学生长期以来养成了依赖教师的习惯,死记硬背,难以适应要求勤于思维的案例教学法,不能较好地分析讨论案例,师生双边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收效不佳,案例教学的目的不能充分体现。

3.案例教学法本身的主观性很强,有些案例无明确的好与坏的标准,教师对案例的选择不当可能给学生造成模糊的认识,只是看到浅层的、表面的知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真正发挥案例教学法的长处。
    4.由于课时比较紧,课堂上案例的展示过程及讨论过程中效果及效率不太好。

    三、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的实施探究
    针对地理学科来说,案例教学的运用,要受教材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的制约,因此,在运用案例进行地理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探究活动,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具体的、相对完整的地理事实作为案例,在课堂内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研究和分析,从中获取地理原理、掌握方法,使理论联系实际,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借助的一个载体或者是一个切入点,案例本身并不一定是教学的重点。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切忌让案例成为教学的重点,以点代面,使一节课的内容仅仅局限于某个案例。

如在旧的人教版教材选修二中有“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一节,而新人教版的教材中有对美国田纳西河的综合开发利用一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分析美国田纳西河,让学生掌握河流分析的方法。而长江流域则作为补充材料,以学案的形式由学生课后自主完成对各问题的探究分析。这样处理让学生通过案例更高效地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今后处理河流开发类问题时就会心中有数。

2.触类旁通——注重案例之间的知识迁移

案例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读图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综合表述等各种基本地理技能。因此,在利用案例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必须要重视知识的迁移和区域对比。如人教版“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以我国的东北地区为典型案例的,学生学习的重点不能只是局限于东北地区本身,而是要推及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要从中提取一般规律,达到相关知识的迁移。如迁移到教材中珠三角地区的基塘农业,这是一种新颖的混合农业,分析其优点,并从中借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新课改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否实现知识迁移是衡量案例教学成败的重要指标。

3. 精选案例——注重案例选取的有效性

案例教学要注意因材施教,进行有效教学。教材中的案例大多是精选的经典案例,示范性强,地域覆盖面广,视野开阔,有着显著的地理意义和教学价值。案例教学需要在大量信息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研究,但学生的区域地理基础较薄弱,且在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方面存在较大问题,这必然会影响高中阶段地理教学的有效实施。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区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特点,尽可能选择学生熟悉的案例,或增补相关的背景资料,适当降低教学的难度,把握教学的节奏。

如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一节的学习中,教材引用厄尔尼诺现象这一案例,涉及大气圈、水圈及世界地理的相关知识。以学生的基础知识体系、本身能力将很难完成这部分探究学习,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就舍弃这一案例,引用学生能观察到的水土流失这一案例。对于学生来说,这一案例更易于理解,更易于完成对相关地理要素的分析,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而使得本节内容的有效性大大提升。

    总之,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却独显神通。通过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深化理论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达到学以致用。案例教学是一种独特的教学方式,值得去大胆尝试和深入探索,对案例教学的研究必将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具活力,更有魅力。



撰文:钟文静 杨佳顺

图片:无

审核:丁劲松

上传:杨佳顺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教育园区教育南路6号
电话:0816-8073777(招生处)8073813(办公室)

中国·四川·绵阳

学校微信二维码

官网手机二维码

抖音二维码

Copyright © 2020 九游娱乐 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08809号
成都网站建设:今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