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语言要富有启发性

发布时间:2020-12-26 阅读:18075 文章来源:教导处

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手段”所谓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适当而巧妙的话语和方法,给学生以启迪、开导和点拨。点拨时,教师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心求通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他们对讲授的内容必定高度注意,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产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课堂上,教师应不断给学生创造“愤”“悱”的情境,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教师再点其要害,拨其疑难,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常常以恰当的举例、贴切的比喻、比较、提问等方式出现。

一、善启发者,必善提问

提问是启发诱导的重要方式。教师的提问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执教《愚公移山》时,“临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是这样启发的:

师:那个“遗男”几岁了?

生:七八岁。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从“龀”字知道的。

师:噢,“龀”是什么意思?

生:换牙,换牙时七八岁。

师: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

生:(一时不能言,稍一思索,七嘴八舌地)他没有爸爸!

师:你们怎么知道?

生:他是寡妇的儿子,孀妻就是寡妇。

学生在教师一步步的追问下找到了答案,这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龀”和“孀妻”的意思印象要深刻得多。

二、课堂提问常见的几处误区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语文教师由于没有抓住课堂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

1、提问过于简单表面,直来直去,体现不出思考价值。有些教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封闭学生思维。

2、提问时机不对,当问不当问,全凭自己的感觉和想象。

3、提问空泛或难度太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如开篇就问“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

4、提问急于求成。有的老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学生立即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

5、提问无新意。“文章分几段?”“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学生一上语文课就想睡觉。

6、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挫伤差生的积极性。

以上种种不科学的提问方法,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了。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具体要做到:先选问点,问在知识关键处;选准时机,问在教学当问处;掌握分寸,问在难易适中处;注意对象,问在学生需要处。

语言作为载体,它所载负的科学文化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感内涵及审美意义和价值。所以,语言既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又是表现思维的工具。要让学生们在课堂绽放思维的火花,教师上课时就必须说足够多、足够精彩的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才行。

与此同时,我还把小组竞争制引入启发性语言的课堂,为启发有好的效果而打好基础。实践证明,有启发语言的课堂、有善于思考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属于学生们的课堂,才叫自主学习的课堂。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要给人以美的享受。听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像欣赏一幅名画,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又像欣赏一首名曲,扣人心弦,余音缭绕。正确运用教学语言是教师从事教学的起码条件,精湛的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语文教学改革的征途上,让我们共同探索,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修养,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魅力。



撰文:王琴 杨佳顺

图片:无

审核:丁劲松

上传:杨佳顺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教育园区教育南路6号
电话:0816-8073777(招生处)8073813(办公室)

中国·四川·绵阳

学校微信二维码

官网手机二维码

抖音二维码

Copyright © 2020 九游娱乐 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08809号
成都网站建设:今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