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组教研活动简报
近日,南实语文组在学校第一学术厅召开教学研讨会,观摩徐瑜老师的公开课《醉花阴》并探讨如何优化古典诗歌教学。
教研会的第一个流程为观摩高二年级徐瑜老师执教的《醉花阴》一课。徐老师以“花”字飞花令为导入,创设诗词情境,营造学习氛围。然后通过自读、听读、范读、个别读、集体读等形式反复诵读,以声体情,用声传情。在接下来的环节中,课堂围绕三个问题,以问导学,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既真实体现了教师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又充分展现了学生优秀的个人能力。最后在学生们的深情朗读中结束了本堂学习。整堂课节奏舒缓,内容充实,教师投入,学生积极,真正碰撞出了师生间思维的火花。
会议的第二个流程为执教老师说课。徐老师介绍说她的本堂教学主线为以问导学,围绕3个问题,以读体情;通过师生互动,分析享受《醉花阴》的情与美,力争上出诗歌课应有的味道。同时徐老师也表示,本堂课,学生们积极参与,主动性高,特别是王栩茜同学的朗读让人心动。课堂效果远超课前预设。
会议的第三个流程为组内老师评课以及畅谈由这堂课引发的关于古典诗歌的教学思考。李国增老师指出本堂课的两大优点:一是主线明确,重视诵读,在读的基础上品人品词;二是教师的课堂把控能力强,引导、点拨的时机恰当有效。郭北方老师认为,课堂导入有趣有效,学案实用,有利于学生学习。何红霞老师则着眼于学生的角度来评价,她评价到,课堂知识点落实,基于高二学生实情,有效地训练该阶段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学生由浅入深进行思考,大胆表现、表达自己,是真正的学有所得。何大红老师也对本堂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由此提出了在古典诗歌教学中“三个边界”的思考:一是对文本解读的边界;二是关于课堂预设与生成的边界;三是多媒体等媒介的使用边界。鲁勇老师赞同何老师的观点,也提出了一个思考: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如何优化“功利性与审美性兼顾”实际操作。组内其他老师也对本堂课以及由此引发的古典诗歌教学思考畅所欲言,积极探讨。
最后由教研组长唐正林老师总结。他高度肯定并评价了本次公开课,并提出希望。他希望组内老师继续发扬善于学习,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在今后的古典诗歌实际教学中有效利用多媒体,重视学生的朗读体验,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既收获知识更收获美感,真正优化古典诗歌的教学模式和内容,让学生更爱诗词,更爱语文;也让语文助力学生的学习生活得更有意义,更有诗意。
撰文:唐正林
图片:教科室
审核:刘旭
上传:邹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