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变构与重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微探
解构、变构与重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微探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单元为镜
李利平
摘要:2003年的高中课程标准在必修部分的“课程目标”中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知识,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2017年高中课程标准提出:“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
可见,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主要在于注重积累和梳理、提高欣赏品位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文言文体类丰富、章法多样,个性独特,古人的自我认识与觉知,故乡回望与叙事,节日理解与感怀,自然欣赏与审美,亲情体验与评价,人性揣摩与感悟等皆是非常有价值的学习资源。然而文言文难背难记,往往令学生望而生畏,老师花大力气教,学生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笔者在本文中,力求从解构、变构文本,更好地结构文本的角度出发,进而重构文本价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大胆参与,古为今用。
关键词: 高中文言文教学现实 解构 变构 重构
(解构,来源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意味分解、翻掘、揭示、分解架构,就文言教学而言,即从目标内容出发,对文本结构,顺序、线索,逻辑进行拆解,梳理发现。变构,即打破固有模式,创造新秩序。重构是对解构的拓展和延伸、融合,对被拆解,被梳理,被发现的文本进行组合,布局,建构。)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问题概述
高中文言文教学整体上呈现出冗繁支离、固化枯燥、成效甚微的特点。教材似屏障,课外又惶惶。要么唯言独尊,以文句理解为满足,讲求“字字落实”、心安理得。老师一字不漏地讲,学生一字不漏地记,重解释、重翻译。课堂教学主要就是梳理课文中隐含的文言知识,从实词用法到虚词用法,从使动用法到意动用法,从名词做状语到名词动化,从句子省略到句子倒装,从判断句到被动句,不厌其烦,不厌其细。高考考查文化常识之后,又开始补充很多文化常识,从官制到服饰,从科举到政治,力求没有遗漏。文章被碾成齑粉,文难成文,言不再言。究其缘由,一方面是文言字词生僻不易解,教师唯恐学生不知之,总是“多多益善”地讲;另一方面学生又整天听老师在解字释词上打持久战,觉得很没意思。如此恶性循环,文言文教学自然而然就陷入了两难境地。
(一)选点不准,难以突破。比如:教学《劝学》,就是归纳文章比喻的类型,然后进行比喻的仿写,学习如何运用比喻进行说理;教学《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以口语交际为教学内容,学习烛之武说退秦师的语言技巧,组织学生开展口语交际的训练;
(二)过度拓展,忽视文本。教学《寡人之于国也》,围绕孟子的“仁政”大肆发挥,引入关于孟子经历和思想的多个片段,而忽略了文中很多非常有价值的文言文教学资源。
二、搭建脚手架,助力学生文言学习
(一)重视学生体验,以问解构
《寡人之于国也》上,学生问,孟子这样说不怕杀头之祸吗?
我说,这就是头脑风暴啊!孟子寓答于问,正气浩然!且看全文解构!
惠王于国尽心,移民移粟,自视甚可,心忧民力,百思不解啊!窘态可掬!
孟子以战作喻,五十百步之异,小惠虽遍,民不胜苦,一语中的吧!成竹在胸!
好一个王道之始,食用无缺,生死无憾!
待万家无饥,黎民安康,尚庠序,知孝悌,王道可成!
以物养民,以文化民,国富民亦强,人烟自阜盛!
饱食暖衣,逸居无教,无异禽兽!
对贫富不均,切莫视而不见,规避诿责!
最是深情系苍生,责不旁贷,民心归顺!
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而非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二)抽丝剥茧,以行文思路解构
《师说》中心论点:学则有师。教师功能:师可传道受业解惑。择师必要:人则有惑,无师不解惑。现实不如意:师道不传,人有惑难解:众人耻师而更愚,父母耻师,不懂择师,长则糊涂,幼则不解惑。士大夫耻师,智不及百工。圣人从师典范:孔子无常师,闻道有先后。今人从师榜样:通习经典,不拘时俗,拜师学习。
(三)变构:重组——《劝学》
学习理由: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学习理由:饰: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参省,知明无过。
学习理由:得:学有思不及之效,见闻广博。
学习理由:彰:被发现,被听见,穿过层层山丘,追寻诗与远方,遥指星辰大海。
学习理由:自我实现:成就更好的自己。
学习方法:积累,积土生风雨,积水生蛟龙,积德见圣心(发现需要,能够宽容)。
学习方法:坚持:能致远,能成功。
学习方法:专注:自立自得,自由自在。
变构:颠倒——《过秦论》
溯流而上:万世一梦,身死人手——仁义不施,攻守易势(陈涉揭竿,天下云集,豪俊并起)。鼎盛一统:南征(俯首委命)北取(不敢牧马报怨),愚民弱民,固国守城。扩张:征逐四方,势不可挡,诸侯会盟弱秦,招贤纳士,合从缔交,叩关攻秦,不战而败。割地賂秦,伏尸百万,争相朝服。崛起,取西河以拱手:雄心勃勃,君臣固守,地利人和,内修外连。对比意味深长,行为动作连珠炮,拱手,开关,声威慑人,四海皆惊,手段空前,自强制弱,唯我独尊,身不自保。
惊心动魄地扩张到大快人心的灭亡。所向披靡,锐不可当到土崩瓦解,一朝覆亡。前车之鉴,不可蹈袭。叙得充分,论得深刻。
三、走出课文,链接生活
《寡人之于国也》:追问那些自以为是的努力、只求结果的迂执、动机不纯的鼓捣,才有反思的可贵,请教的必要,领悟的智慧,倾听的可爱,规划的能力,求法而法的执着!思想可贵,追求美好!
《过秦论》:走了很远却忘了为什么出发,不可一世到不堪一击,以为实力配得上野心,就可为所欲为,所有白日好梦成无路可走。强弱胜负尽在方寸之间,翻手繁华,覆手苍凉。还正如孔子所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师说》给学生介绍固定思维:在意别人看法。成长思维:肯定自身努力,努力自我成就。坚守初心选择的典范推介:2021年首封北大录取通知书获得者王艺瑾,守夙志,偿夙愿,进入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大钊班”。
文言教学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享用那流之不绝的民族文化源泉、着眼切近现实,走向深远未来。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寓所”。文言经典以其不同于白话语体的语言存在,千百年来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独特密码,蕴涵着丰厚的民族人文精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一般都是经典文言作品)是为了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从古代作品中汲取民族的智慧”。一言以蔽之:学习文言经典是为了传承文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单元即可启发学生尚思、尚学、上进,反思而不固我,借鉴而不蹈袭,勤学而自修,赏识而多师。
四、优化学习軟环境,轻松地学
长期以来我们教师多是从应试角度出发,将文言文肢解成语言碎片,就如同传统外语教学——单词加语法,除了背还是背,如此违背语言规律的文言文教学,自然会让学生谈“文”无趣,望“言”却步了。鉴于此,当下文言文教学当务之急,则是我们如何让学生缩短文言与现代生活距离,激发起学习文言的兴趣,逐步唤醒学生探究传承文化的潜欲望。结合现实生活来构建学生的文言知识结构。例如以成语“不速之客”引导学生掌握“招致”之意,利用“假借,贷,贳”都有“租、借”意,说明只有东西有宽裕才会租借,进而引申其皆有“宽恕”意,以同学中的故事活解“五十步笑百步”,以助人为乐者更懂他人需要解释“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以成长思维、欣赏眼光解读韩愈的“尊师重道”,以此着力建设文言教学的“软环境”,学生才有可能由“厌学”逐渐转向“可学”、“乐学”。
五、组文共赏、博观约取
必修三第三单元可补充阅读《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晋平公问学》,《六国论》等,启迪心智,涵养气质,消解钝化,敏感隔膜,淡褪低俗。
六、亲近文言,尝试写作实践
接手新班时,让学生尝试用文言介绍自己,下文为学生作品。
一“名”惊人
余尝闻“姓者,以示其族,以正其位;名者,以寄所望,以抒其志”,然则今之时,姓多为父之传,名多为父母之所托。
吾姓范,名天祺也,生于嘉州,今求学于绵阳,究余之姓名,范以遵父氏,天概取天真无邪亦或天天向上之意;祺则为幸福吉祥之属。诸如此类,皆为父母赋之以祝愿之意。
余有一兄长,其名直不全同于余耳,其末曰“皓”,亦有“皓月朗照”之想。适余待家,余长辈尝唤余以吾兄之名,概两者相差甚小,于是吾尝叹“取名难,唤名甚难哉”。
追范氏之本,余未有所知。古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亦有范鑫、范增者数。今更有数范氏子尽心恪职于其岗位之上,或勒勉刻苦于庠序之中,遵孝梯之义,守国之法规,兢兢业业。
当余之从师之初,便有为余改名之类,悉与余交好,或曰“范天天”。是时,未尝有“负箧曳履行深山巨谷中”之感,终日食饱暖衣,但喜率常伴老师两侧,成老师之所命,于是,常听吾名于老师之口,心喜若狂,又甚爱此名,自以为予己以荣光,不负"祺"吉祥之意,父母取名用心良苦矣。
至升入高一级学府,更有与余交甚者,唤余“鸡汤范”,概余尝喂其“心灵鸡汤”于其郁郁寡欢、不知所措之时,或有唤余“范某某”者。
吾母唤余之名异于他人,常以余名叠一动物之名,类“祺猪”者,以示其对吾之喜爱及亲昵,余未尝以此而不悦。
余常戚怨:“范天祺,实属普通,且暮改之”。“思他人之名,或洋气十足,或动听说耳,而范天祺者,略有拗口之觉,却未尝思其深旨大意。现改名之意已消,只因其名父母授之,全意托矣,且其妙者尚未突显。
噫!此名者,此姓者,父母取之,又随唤者变之,恶呈余之性格、所好,名者,实属人之名片,既有“不见其人,先闻其名"。余名虽普通并不出彩,但世事难料,概奋力搏之,终将“一名惊人”矣。
此外还可让学生尝试用文言文写传记,劝导语、班级趣事等,将生活元素渗透进文言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七、结语
前哈佛学院院长哈瑞.刘易斯说过,大约每隔25年,大学就会对所有课程进行重新设计,以适应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大学如此,中学亦然,课程改革最终落地于课堂改革和教学改革。教学设计必须从学生认知结构入手,进而深入到思想层面、文化层面、生活层面,始终如一地实践、探索,使教育行为和教育细节生成内在需求,实现价值转换。在语文课上,尤其注重共生意识培养和人文情怀渗透。关注学生需要、帮助学生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掌握学科知识,吸取精神养料,不断自我成长。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老师应传知识,教方法,也送鼓励,既让学生整体感知披文入情,也指导学生理解阐释据文知意,赏析评价涵咏升华。让学生多读多悟多思多写,把脉、明理,立志、铸魂,激趣。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2]黄厚江.基于课程规定性的文言文教学内容开发和选择[J].中学语文教学,2020(11).
撰文: 李利平
图片:邹涛
审核:刘旭
上传:邹涛